厦门吉盛红贸易有限公司
当前位置: 吉盛红 > 新闻 > 两岸专家呼吁:保健食品应回归食品形态

两岸专家呼吁:保健食品应回归食品形态

2011-09-13 17:30 来源: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:韵杰
导读:中秋佳节临近,节日礼品市场再度火暴起来。其中,由于国人对健康程度的重视,保健食品在节日消费市场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,送礼送健康已经成为一种共识。但是面对市场上玲琅满目的,以各种胶囊、口服液等形态出现、能达到各种功效的保健食品,消费者在选择

中秋佳节临近,节日礼品市场再度火暴起来。其中,由于国人对健康程度的重视,保健食品在节日消费市场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,“送礼送健康”已经成为一种共识。但是面对市场上玲琅满目的,以各种“胶囊、口服液”等形态出现、能达到各种“功效”的保健食品,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往往较盲目,或抱着过高“预期”去购买,结果常导致纠纷事件出现,甚至使消费者对企业公信力产生了质疑。

针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现状,大陆和台湾两岸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北京,在日前召开的“京台健康食品论坛”上展开交流,为保健食品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献计献策。

期间,北京食品学会理事长金宗濂在其《大陆与台湾保健食品管理规范之比较》专题讲座上指出,目前大陆地区的保健(功能)食品的形态更多是以“药物常用剂型,如胶囊、片剂、口服液”等类型出现在消费者面前;而以普通食品与营养物质配伍的保健产品相对较少,其类型也仅限于“糖果、奶制品、保健醋”等。

其实这一现象和国人“药食同源”的传统观念有关。我国《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》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是: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、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,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,具有调节机体功能,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,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、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。所以,我们看到,保健食品其本质仍然是食品。

但是,专家指出,目前市场上部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利用消费者观念上的“误区”,在宣传过程中混淆“药品与食品”的区别,更多在产品类型上以“药”的类型出现,凸显功能性和疗效,而让消费者对其“产品功效”深信不疑、盲目消费,其结果可想而知。一方面,消费者对“健康”有着迫切需求,而另一方面,消费者对保健产品企业却缺乏信任。

鉴于此 ,以及针对未来保健(功能)食品的发展,金宗濂教授以台湾地区保健产品为例指出:很多来自台湾的保健产品都是以“普通和传统”食品的形态出现,如 “绿茶饮料、燕麦片、蜂蜜、乳酸菌饮品”等。

金教授进一步指出:“只有大力发展以食品做载体的保健(功能)食品,使其进入消费者一日三餐,才是我们未来保健食品的发展主流”。目前,我国保健食品以食品作载体的不到总数的1%,保健食品大多失去了食品本身的营养和感官属性。特别是我国一些传统食品,如何赋予其保健功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。

与此同时,作为论坛上唯一一位来自大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发言人,碧生源[2.42 -0.41%]董事长赵一弘先生在针对“大陆保健食品市场”分析同时,也强调了碧生源自身产品一直在力求 “以普通食品形态做载体”。赵一弘董事长向与会专家解读了碧生源两款主流产品——“碧生源常润茶”和“碧生源减肥茶”,这两款产品都是以方便消费者日常饮用的“茶包”形态出现;以我们传统的“绿茶”为主要配方,同时加入具有保健功效的草本原料,让消费者在日常喝茶过程中促进“养生保健”。

赵一弘董事长还指出,随着国内保健食品市场相关法规出台和管理的日益规范,大浪淘沙,十几年前那种“抢快钱,捞一票”的保健品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,只有那些管理规范、注重产品研发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的保健企业,其品牌和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和市场认可,才能日益稳固、持续发展。

来自“台湾千禧之爱健康基金会”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,保健(功能)食品对于生理机能正常、想要维护健康或预防某种疾病的人来说,是一种营养补充剂,是我们食品中的一员。而对于“健康”的保持,归根结底在于提高公众的“自觉与认知”,如注意营养均衡的饮食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、适时适量的运动、保持开朗的性格等,这才是保证健康的根本。 

本文tags: 保健食品 (责任编辑:admin)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400-696-7856
(+86) 592-5539163
电话订购(09:00-21:30)


客服热线(09:30-21:00)